书籍详情
《软件工程过程》[30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软件工程过程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11
  • 热度:4265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08:3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软件工程过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系统地介绍了软件生存周期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中包含的关键活动,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软件过程模型的演进历程。通过对已成功地应用于软件企业的Infosys模型和协同过程模型的介绍,具体说明丁软件生存周期过程中涉及的众多过程、活动与任务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介绍了建立、管理及在优化软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软件工程过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作者多年从事软件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软件工程教学实践的总结,书中内容力求将较为抽象的软件过程理论与实际应用现状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软件工程过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及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软件开发与管理的专业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软件制造是个复杂的过程
1.2 软件产品与软件过程
1.3 为什么要研究软件工程过程
1.4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标准
1.5 本书结构

第2章 软件开发的主要活动
2.1 需求分析与管理
2.1.1 需求分析与规范
2.1.2 需求变更管理
2.1.3 需求跟踪管理
2.2 设计
2.3 编码
2.4 软件测试
2.5 运行与维护
2.6 软件项目管理
2.6.1 项目管理活动
2.6.2 软件开发计戈
2.6.3 风险管理
2.7 软件配置管理
2.7.1 配置项和基线
2.7.2 配置库
2.7.3 配置管理流程
2.7.4 配置项标识
2.7.5 版本控制
2.7.6 配置控制
2.7.7 状态簿记
2.7.8 配置审计
2.8 验证与确认
2.8.1 V&V的目标
2.8.2 需求分析
2.8.3 设计
2.8.4 编码
2.8.5 测试
2.8.6 系统安装试运行
2.9 软件质量保证
2.9.1 SQA的作用
2.9.2 SQA启动程序
2.9.3 SQA计划
2.9.4 SQA需要考虑的问题
2.10 软件文档管理
2.11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3.1 编码修正模型
3.2 瀑布模型
3.2.1 瀑布模型的优缺点
3.2.2 V模型
3.3 增量模型
3.4 演化模型
3.5 螺旋模型
3.6 原型构造在生存周期模型中的应用
3.7 生存周期模型中并发的作用
3.8 商业组件和复用的作用
3.9 统一软件过程模型(RUP)
3.9.1 RUP过程框架
3.9.2 RUP核心元素
3.9.3 RUP的计划
3.9.4 质量内嵌于过程中
3.9.5 主要困难与基础保障
3.10 MSF过程模型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瀑布模型应用实例
4.1 过程实例活动
4.1.1 1nfosys过程模型概述
4.1.2 需求规范
4.1.3 高层设计
4.1.4 详细设计
4.1.5 构建(编码)与单元测试
4.1.6 集成测试计划与实施
4.1.7 系统测试计划与实施
4.1.8 验收测试与安装
4.1.9 维护支持阶段
4.2 文档编制
4.3 WAR系统开发过程实施案例
4.3.1 WAR系统需求概述
4.3.2 高层设计阶段
4.3.3 详细设计阶段
4.3.4 构建与单元测试阶段
4.3.5 系统测试
4.3.6 验收和安装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协同过程模型
5.1 模型概述
5.2 实际应用案例需求
5.3 初始阶段
5.3.1 基本活动
5.3.2 实施考虑
5.4 细化阶段
5.4.1 基本活动
5.4.2 实施考虑
5.5 构造阶段
5.5.1 主要活动
5.5.2 实施考虑
5.6 移交阶段
5.6.1 基本活动
5.6.2 实施考虑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软件过程的建立与管理
6.1 过程的建立
6.1.1 确定过程模型
6.1.2 确定活动
6.1.3 确定活动间的关系
6.1.4 将每个活动的有用信息文档化
6.1.5 剪裁过程文档化
6.1.6 改进过程文档化
6.1.7 过程获得认可并培训员工
6.1.8 不断地使用和改进过程
6.1.9 定义软件过程的实例
6.1.10 项目计划的编制
6.2 过程的监控
6.2.1 过程变更处理
6.2.2 变更实施
6.3 过程改进
6.3.1 CMM
6.3.2 其他评估模型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过程,软件开发也不例外。尽管人们不否认过程对软件产品质量的作用,但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在进度压力下,首当其冲被简化的工作还是过程。因为规范化的过程不但使过程要素的执行更加严谨,导致短期的活动实施时间拉长,同时需要人力等资源的投入,也无形中增加了软件开发的近期成本。若选择的过程不合适,还会对开发起到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任何两个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都很难完全相同。而软件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因此僵化地照搬任何一个软件过程的结果都可能事与愿违,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软件过程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软件过程的应用与所开发的产品的关键度、参与的人员状况、技术成熟度等因素相关,还与企业的文化相关。过程应用的关键是如何充分体现“平衡”的理念。在一个具体过程中,一个过程或活动是否应该有?若有,应执行到什么样一个“度”?其中的“拿捏”讲究的就是平衡。平衡做得好,则可为软件过程中的各要素创造和谐环境,使项目或产品开发按预期进行;平衡做得不好,则过程各要素间不但相互制约导致预定义过程被束之高阁,其后果是项目或产品的目标也很难达到。软件过程应用中的这些现象,也为弱化软件过程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理由。如今交付环境日趋复杂,软件企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制造软件产品的过程和软件产品本身一样重要。因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合理的过程来保证。从长远角度看,软件产品的高产出和低成本的背后一定有持续的过程改进做后盾。但如何理解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过程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组织?如何正确地认识软件过程?为什么过程重要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目前软件过程应用中的这些问题或困惑,以及有关软件过程概念的不规范,需要把软件过程的相关内容说清楚,让学生明白软件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软件过程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为此,作者依据SWBOK给出的知识点及多年的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教学实践,力求为学生提供一本既满足软件工程本科生教学要求,又能结合实际案例对软件工程过程进行比较全面、清晰地论述的教材。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感谢麦中凡教授对本书框架提出的非常中肯的建议并审阅了全书内容。感谢齐治昌教授和杨文龙教授的大力推荐。感谢谭火彬、王华峰、林士媛等为本书编辑、出版所作出的贡献。
  因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本书中未能明确标记文献的引用。又因时间仓促及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