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现代企业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快速应对市场、竞争对手、商业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变得扁平化,管理手段不再等于控制,而是依托强烈的集体责任感。以前不被重视的生产过程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企业逐渐变得开放,生态系统一环扣一环。企业之间需要加强上下游的协作,而竞争对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合作伙伴。为了将企业的运作变得更快(Faster)、更好(Better)、更经济(Cheaper),企业需要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场技术运动,这一运动的初衷是提高计算和存储效率,从而便捷、高效地完成计算任务。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居全球第一,企业的数量全球第一,这是云计算在中国发展的坚实基础。云计算下的IT系统是开放的、互联的、模块化的。云计算打破信息孤岛,有效地融合各方面的信息,从而为合作伙伴的选择、供应链的管理、目标市场的锁定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
软件定义一切,数据决定未来。IT进入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Cloud Analytics Mobile Social Network,CAMS)时代,云(C)为AMS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科学、工程应用、数据挖掘、游戏和社交网络,以及其他诸多依赖于计算能力与数据分析的活动,可以从云计算的发展中收益。
云计算的技术可行性已得到了充分论证。借助云计算技术,将信息存储到“云端”具有现实的商业价值。早在2011年,苹果公司宣布iCloud网络服务,允许用户存储音乐、视频、电影、个人信息等分散的内容。这些内容曾经受制于载体,只能在“本地”的服务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上使用。iCloud使信息能被多个个人设备共享,以实现多屏同步,而只需要网络接入iCloud。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苹果的iCloud服务。这说明云计算正在为人们接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益于云计算。云计算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产业。
云计算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可伸缩、有弹性的计算和存储服务。服务使用的资源可以被精准测算,而用户只为他们真正使用过的资源付费。随着云计算被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云计算已经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商业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各种企业复杂的IT环境,人们在努力推进云运算模式的架构演进,花精力把更多的应用移植到云上,甚至专门编写云环境下的新应用。由于用户产生的个人数据存储于他们“不能控制”的远程云端,因此安全性和由此衍生出的社会学、伦理和法律方面的讨论,显得特别重要。
云计算帮助企业实现数据中心运算到按需运算的转型。由于资源的高效复用,因此云计算可以有效节省开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IT能力的获取由原来的购买、自建,发展到租赁、购买服务。从现金流来看,减少资本性开支(Capital Expenditure,简写为CAPEX)转换成或加大了运营成本(Operating Expense,简写为OPEX)。在云计算环境下,系统维护和安全策略由服务提供商提供。由于服务提供商的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因此IT服务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最理想的结果是通过采纳云计算,企业少花了钱,同时还提升了计算性能和整体安全性。
两个方面的人群关心云计算——云计算的提供者和消费者。这两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例如,作为提供者,如果将其用于自身那么他又成了云计算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一方面,他采用各家的技术、产品形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他用这些方案或方案的组合服务于内部或外部客户,他又成了云计算的提供者。
本书介绍云计算产业相关企业的背景与发展状况,以及这些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和上下游支持。另外,本书介绍对云计算新产业的评估方法,为政府、企业、云计算领域内的投资公司和创业公司,提供新的、务实的考量角度和评估方法。本书作者希望不仅仅是阐述云的相关概念,更需要面向不同行业的共性诉求,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云计算落地的种种疑难。
本书的宗旨之一是,帮助云计算技术的提供者从云计算产业链入手,正确地认识云计算产业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价值点。希望通过本书的介绍,云计算提供者可以以规范的流程,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价格合适且满足客户需求的可靠、可用、安全、易管(RASM,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Security Manageability)的产品与服务。
本书的宗旨之二是,解惑云计算的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书从降低成本、弹性扩展、快速部署以及后续运维管理等多个维度,包括基础设施、中间件以及重点应用等多个层次,对云计算进行系统、清晰的阐述。通过深入剖析云计算落地的三部曲(规划、实施、运维),针对用户可能遇到的困惑、问题,本书给出了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指导性的原则。本书作者希望帮助云计算的使用者,成为“聪明”的消费者(Smart Consumer),建立理性预期与合理的容量规划。最终,促使云计算成为云消费者业务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产生可量化的经济效益。
本书读者对象是政府和企业主管IT的负责人,包括首席战略官(Chief Strategy Officer,CSO),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IT架构师,网络、系统管理人员,数据库和应用开发者,高校和研究院/所教师、研究人员,高校学生,云计算产业从业者和分析师等。
本书内容围绕云计算目标定位、规划、实现路径和后续的运营维护,分为4篇。
第1篇(第1~3章)为导论。对云计算与企业的转型升级,云计算经济学,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以及云计算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进行初步的介绍。云计算的兴起,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商业环境、体制机制及组织形式的范式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无论是云计算技术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都需要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业务,改进自身的战略。企业只有以新的姿态、全新的整体解决方案拉近同客户的距离,辅以卓越的执行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胜出。企业应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的宗旨来提升IT,而不是为了实施云计算而实施云计算。
第2篇(第4~6章)为规划篇。为满足业务的发展需求,企业需要借助云计算建立良好的可扩展的架构。在做云计算规划时,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信息化现状,分析现有业务系统和IT服务的类型与特征,正确判断在当前情况下自己的应用和企业是否需要云计算,进而确定企业中的哪些业务系统或IT服务适合云计算的实施。当企业需要云计算去扩展业务提升运营效率的时候,需要确认云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和成本优势,以及如何能够将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与此同时,对于伴随而来的安全、成本以及法规方面的风险,企业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规避和解决。
第3篇(第7~15章)为实施篇。在传统IT领域,“实施”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工程,包括组网、存储方法、防火墙设计等。这些内容在实施云计算时,同样需要考虑。本篇就实施中的关键点依次展开分析,从企业角度来看实施云计算所应关注的重要方面。由于云计算的多技术深耦合特征,因此更偏重于云计算相关技术的介绍和选择。首先,以提高企业运作经济效益为目标,进行良好的云计算规划。然后,将云计算规划落地,需要配套相应的资源,注意平衡规模、时间和投入这三个要素。最后,进一步选择具体的技术路径,可能受到功能、性能和成本的制约。云计算实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本篇尝试分析在云计算实施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一般方法和特别之处。
第4篇(第16~20章)为运维篇。云计算项目实施的终点是运维的起点,包括交付后的升级、优化、扩容……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需要保证业务运营的持续性,需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和人力资源来保证运维。云运维包括三大方面:第一,网络要通,速度要足够快,这个“通”是指围绕ISO 7层结构的不同层次都能够畅通;第二,要保证数据安全;第三,故障在所难免,出了问题要能够迅速解决,这需要快速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企业IT的发展是渐进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的IT环境仍以传统的IT环境为主导。在有扩展或新建需求时,可以适当采纳云计算(私有云)。当应用中有部分内容需要通过互联网接入访问时,可以考虑公有云。对于传统企业,传统IT和云的分配比例大约为80%和20%。所以传统IT和云(私有、公有),会共存相当长的时间,也就是混合IT。在混合IT环境下,监控、维护和管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谓之“三分实施,七分运维”也不算为过。混合IT的运维更需要全面统筹、深入设计,才能使得企业IT系统满足RASM,实现SLA(服务等级协议)的承诺。
第5篇(第21~23章)介绍明天的云。借一句哲学上的话:“老概念等到了它的时机(新机遇)”(Everything old is new again),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云计算也不例外。云计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系列因素的拼图(Puzzle),任何一片拼图的进步都会影响明天的云。进步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从散热制冷到数据中心,从网络技术到计算存储,从操作系统到中间件,从编程语言到算法……最重要的,也是用户最关心的,是云的应用。云的应用既要发展丰富的内容,也要发展最终的体验。云计算的弹性、自服务、标准接口、按需付费等诸多好处,最终也体现在具体应用上。云应用的架构应该充分参考并行和分布式计算的算法、构架及部署方式。相比趋于成熟的云计算底层技术,云应用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明天的云一定会赢在应用上。
本书最后是三个附录。附录A描绘了一个假想的通信运营商Acme电信公司,借助云计算的热潮,如何进入云服务业务。作为汇总的实例,附录A将前面的内容穿针引线放在了一起。附录A从发展思路(The Roadmap)、产品与服务(Product Portfolio)到赢利模式(Business Model),以务实的方式将Cloud Ace展现给读者。附录A也可以用于单独阅读,希望对大企业进军云计算领域有所帮助。附录B从可信的角度对云计算服务质量进行相对系统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