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学科交叉、协议复杂、不同层次间协议需要相互配合运行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需要理解较多的知识点、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设计,应该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理解网络协议以及协议的运行过程,使学习者能够透过表象,理解协议原理的本质特征。基于这种思路,本实验教程在一个简单的网络设计与实现基础上,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协议,并对这些协议进行必要的分析,让难以理解的、烦琐的计算机网络协议 “看得见、摸得着”。
区别于同类实验教程,本实验教程以真实网络环境实现为背景,以理解、分析网络协议的语法、语义、同步为主线来综合设计实验内容,内容涵盖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五层协议中的大多数知识点。这里所述的知识点,是指谢希仁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7版)》中所描述的部分五层协议内容,教材中第7章及以后的内容,本实验教程没有设计实验内容。虽然实验2和实验3的主要内容为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在其他实验中,也涉及少量的配置任务),但这部分内容是本实验教程使用的基础,需要读者准确无误地完成配置任务。
本实验教程以理解并使用协议为主,实验设计思路新颖独特,其主要内容是在一个小型校园网络上使用协议和分析协议,主要通过GNS3仿真和Wireshark抓包实现。
由于网络的设计与实现,需要使用网络层相关协议,这部分内容又是后续协议分析实验的基础,因此,建议读者在学习完网络层之后开始系统使用本教程。有些实验内容可以在理论学习时同步使用,例如VLAN划分、部分网络命令等。受不同实验环境的影响,读者的实验结果与本实验教程中的结果可能不同,请读者按本实验教程的思路设计并分析实验结果。
一、教程特点
1. 以应用为基础
实验紧密联系实际,始终以协议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与分析为主线设计实验。
2. 以协议为中心
本实验教程以谢希仁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7版)》核心内容为基础,紧紧围绕学习协议、理解协议、使用协议这个中心设计实验。对部分协议的分析,给出了一些生活实例描述。
3. 以问题为导向
在实验分析和思考题中,从为什么出发倒推协议运行过程。
4. 虚实无缝结合
大多数实验在仿真环境下实现,无须昂贵的计算机网络设备,部分实验可在真实PC机设备与虚拟实验设备无缝结合下实现,例如TFTP实验、DNS实验以及RIP程序设计等。
5. 内容由易及难
前三章的实验为实践性实验,其他均为验证性实验(其中一些包含有少量实践性验证),在实验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二、实验环境
1. 操作系统:Windows、MAC OS、Linux。
2. 仿真软件:GNS3仿真软件(参考附录A)。
3. 网络设备。
1) 可管理的二层交换机:vIOS-L2.vmdk。
2) 不可管理的二层交换机:SW1-SW4直接使用GNS3仿真软件中的二层交换机。
3) 三层交换机:IOS版本为c3660-a3jk9s-mz.124-25d.image。
4) WWW、DNS、R1、R2:IOS版本为c3745-adventerprisek9-mz.124-25d.image。
5. 协议分析:npcap-0.99-r7、Wireshark(参考附录C)。
三、适用对象
本实验教程侧重于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与方法的创新,部分实验仅仅给出了大致的实验结果,更为详细的协议分析还需读者深入研究学习。本实验教程可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参考用书,也可作为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补充材料,适用于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师和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生使用,也可供计算机网络从业人员参考。
本实验教程是教学团队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黄月华对实验教程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参考意见,简宁对实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验证。在这里,还要感谢魏星、柯捷、杨鸣坤、杨华等计算机网络重点课程建设组成员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感谢出版社的郝志恒、牛晓丽两位编辑:在仅仅与他们交谈了一下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想法之后,便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促生了将多年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经验总结成书本的想法,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实验教程终于如期出版。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较为紧张,实践教程中一定存在诸多问题:实验设计不够合理、协议的理解不够准确、举例不够恰当、程序设计不够严谨、实验描述不够准确等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由于每个读者的计算机平台存在各种差异性,对在实验环境的搭建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无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请读者参考附录内容,建议读者在虚拟机中搭建实验环境。另外,受版权的限制,我们无法提供Cisco相关设备IOS。
作 者
2010年 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