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无线电导航
物体的位置(或者与规定航线之间的偏差)是物体的另一个重要属性,这个属性往往需要使用特定的定位芯片/部件(感知部件),和外界基础设施(如卫星、基站等)之间进行通信才能获得。
本章首先简要介绍导航的原理,其后着重介绍导航涉及的相关通信技术。
5.1概述
从基础设施的类型上看,无线电导航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地面站发射器进行的导航,另一类是通过卫星进行的导航。
1. 通过地面站发射器进行的导航
在过去数十年来,空中航行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无线电测向设备。导航信息是从一个固定的地面站发射器发射的,而接收方则是机载接收设备。
每个发射器都有一个独特的无线电频率。为了给飞机导航,飞行员需要调整机载接收设备的频率,该频率与前方目的地的发射器一致。
机载接收设备可以根据收到的无线电信号确定发射器的方向,然后操纵飞机朝着发射器飞行。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可测定飞行器的导航参量(方位、距离和速度),算出飞机与规定航线的偏差,由驾驶员(或自动驾驶仪)操纵飞行器消除偏差以保持正确航线。这些发射器也可以称为助航设备。
当到达发射器后,飞行员调整机载接收设备的频率为下一段航线附近的发射器的频率,飞向下一个发射设备。将这些发射器(助航设备)串起来,即形成了整条航线。
飞行员常用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包括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测距装置系统、塔康导航系统和全向信标系统等。
用无线电导航的作用距离可达几千千米,近距离精度比磁罗盘高,因此被广泛使用。但是,无线电波在大气中传播几千千米后,由于受电离层折射和地球表面反射的干扰较大,所以精度不是很理想。另外,如果航线数规模很大,则需要部署大量的地面基站,费用太高。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导航借助卫星来实现定位。
2. 通过卫星进行的导航
卫星导航技术是当前应用的热点技术,属于一种战略性的技术,受到了多个国家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施了子午仪(Transit)无线电导航卫星系统(Radio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NSS),并取得了成功。此后,世界各国发展了多个利用卫星进行导航的系统,最著名的是美国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俄国的GLONA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COMPASS)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则发展较为缓慢。印度等国也在积极推动自己的卫星导航技术。
迅速发展的卫星导航技术在军事和民用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改变了导航技术的面貌,使得导航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本章主要对卫星导航技术进行介绍。卫星导航系统是利用导航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求出载体相对于卫星的距离,再根据已知的卫星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计算并确定载体在地球上的位置的一种技术。
〖1〗〖1〗5.2GPS
受当时技术水平、研制周期等因素的制约,子午仪系统具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不能连续定位,两次定位的时间间隔较长,等等。因此,子午仪系统服役不久,美国即着手研究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GPS。
GPS是一个中距离圆形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授时服务,属于基于伪距(pseudo range)的无线电导航卫星系统。
从1993年6月26日起,美国GPS便开始向各种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其精度如下:
对于军用或其他有高精度要求的需求,可以提供的定位精度优于10m,速度优于0.1m/s,时间优于100ns。
对于民用需求,可以获得的定位精度为30m,但是出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将民用的定位精度降到100m,即在卫星的时钟和数据中引入误差。
2000年5月,美国空军宣布启动新一代GPS计划——GPS Block Ⅲ(简写为GPS 3),比上一代GPS更强、更精确、更可靠。例如,在目前无法定位的环境(如室内)依然可以实现精准定位。GPS 3还使卫星具备抗干扰能力。GPS 3确保由GPS 2到GPS 3星座的平稳过渡。
5.2.1GPS的工作原理
GPS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统,时间起点是1980年1月6日的00:00:00。GPS系统定位的大概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1) 卫星已知自己的位置,并将其包含在卫星发射的信号中(其中还包括发出本次信号的时间)。
(2) 用户接收机收取信号,求解卫星和用户之间的相对位置。
(3) 用户接收机解算得到用户自身位置。
理想情况下,如果用户接收机和卫星的时间一致,则可以利用R=C×t求得第(2)步所需的距离。其中,t为信号到达接收机所经过的时间(接收机收到信号的时间减去信号发出的时间),C为电磁波速度。
第(3)步,从理论上讲,只要同时能接收3颗卫星的信号,就可以得到3个以各卫星为球心坐标,以用户到各卫星的距离R为半径的球面,3个球面的交点就是用户接收机所在位置实际上求得的是两个交点,但是远离地球的那个交点可以被排除。。
但是,由于不能在GPS接收机上安装高精度原子钟,所以,接收机无法和卫星做到时间上的同步(所有卫星的时间是严格同步的),所以用R=C×t求出的距离是不准确的,是伪距,因此称GPS是基于无线电伪距定位技术的系统。伪距可以表示为PR=R+C×Δt=(xi-x)2+(yi-y)2+(zi-z)2+C×Δt(51)其中,Δt为接收机和卫星的钟差;(xi,yi,zi)为卫星i的空间坐标。这样,需求解的未知数就不仅是三维坐标(x,y,z)了,还要包括Δt,也就是要求解含有4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因此,GPS不得不接收4颗卫星(i=1~4)的信号才能正常工作。
由此,GPS的导航过程如下:
(1) GPS接收机接收并根据4颗卫星的信息形成四元二次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经度、纬度等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
(2) 根据(1)中求得的经度、纬度,结合电子地图里面的经度、纬度来确定接收机在地图上的位置,从而完成GPS定位在地图上的显示。
(3) 也可以使用地面工作站来辅助定位,提高定位精度,例如AGPS等。
一般可以先用3颗卫星快速计算,进行粗略定位,然后再用第4颗卫星精确定位,这是一个较为实用的方法。
如果采用差分技术,GPS可以达到提高定位精度的目的。差分GPS定位又称为相对动态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差分GPS定位可以作为GPS的一种应用。差分GPS定位基本上分为3种: 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由于定位技术不是本书的重点,所以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