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移动开发技术》[97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Android移动开发技术》[97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Android移动开发技术 pdf下载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7-06
页数 390页
装帧 精装
评分 8.5(豆瓣)
8.99¥ 10.99¥

内容简介

本篇主要提供Android移动开发技术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内容简介

  Android系统是运行在智能移动设备上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Linux内核、系统库与Java运行时、应用程序框架层和应用程序层4部分,具有公开源代码和免费使用的特点,是目前深受欢迎且全球用户数量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Android移动开发技术》讲述基于Android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全书分为9章,内容包括Android系统概述、Java语言、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单用户界面设计、多用户界面设计、数据访问技术、图形与动画、多媒体技术和通信应用技术。《Android移动开发技术》的特色在于原理讲解透彻,实例丰富且有代表性。
  《Android移动开发技术》是作者近几年来从事嵌入式教学与研究的成果结晶,重点阐述了Android应用程序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适合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软件工程、物联网、电子通信和智能控制等专业讲授Android移动开发技术的本科生教材或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Android操作系统
1.2 Android系统结构
1.3 Java开发环境
1.4 Android开发环境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Java语言
2.1 Java程序语法与控制
2.1.1 顺序方式
2.1.2 分支方式
2.1.3 循环方式
2.1.4 异常处理
2.2 Java基本数据类型
2.2.1 数值
2.2.2 字符
2.2.3 字符串
2.2.4 布尔数
2.2.5 数组
2.3 Java类
2.3.1 类与对象
2.3.2 继承与多态
2.3.3 接口
2.4 Java文件操作
2.5 在命令行窗口中运行Java程序
2.6 Java图形界面
2.6.1 事件响应方法
2.6.2 内部类
2.6.3 匿名内部类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
3.1 HelloWorld工程
3.2 HelloWorld应用工作原理
3.3 应用程序框架
3.3.1 应用程序框架基本组成
3.3.2 Android配置文件AndroidManifest.xml
3.3.3 Android资源文件
3.3.4 Android源程序文件
3.4 Activity生命周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用户界面应用设计
4.1 Activity概念
4.2 布局与控件
4.2.1 布局软件DroidDraw
4.2.2 控件事件响应方法
4.2.3 Android常用控件
4.2.4 线性布局LinearLayout
4.2.5 相对布局RelativeLayout
4.2.6 框架布局FrameLayout
4.2.7 表格布局TableLayout和TableRow
4.2.8 约束布局ConstraintLayout
4.3 “计算器”工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用户界面应用设计
5.1 Intent概念
5.2 对话框
5.2.1 AlertDialog对话框
5.2.2 自定义对话框
5.2.3 Dialog类
5.2.4 ProgressDialog对话框
5.3 菜单
5.3.1 XML布局菜单
5.3.2 动态菜单
5.3.3 上下文菜单
5.4 多用户界面设计
5.4.1 简单多用户界面显示
5.4.2 多用户界面数据传递
5.4.3 活动界面间双向数据通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据访问技术
6.1 SharedPreferences文件访问
6.2 流文件操作
6.3 SQLite关系数据库
6.3.1 SQLite数据库访问方法
6.3.2 SQLiteOpenHelper类
6.4 内容提供者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图形与动画
7.1 绘图
7.1.1 View类绘图程序框架
7.1.2 SurfaceView类绘图程序框架
7.1.3 基本图形与字符串
7.2 动画
7.2.1 定时器动画
7.2.2 渐变动画
7.2.3 帧切换动画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多媒体技术
8.1 音频文件播放
8.2 服务
8.3 视频文件播放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通信应用技术
9.1 短信息发送
9.2 短信息接收
9.3 短信息加密
9.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迅速发展。一般地,某类移动设备被称为“智能”的,就是指其加载了某种嵌入式操作系统,从而使其具有类似于计算机的功能,通过加载用户应用程序可以实现复杂的数据计算、控制处理和友好的人机交互工作。在智能移动设备中,嵌入式操作系统所起的作用与桌面视窗Windows系统类似,是用来管理设备系统软硬件资源的,而且嵌入式操作系统还具有实时性强、体积小和可裁剪的特点。目前,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有Google的Android、Apple的iOS、Microsoft的WindowsCE(Windows移动版)、嵌入式Linux、WindRiver的VxWorks和Micrium的μC/OS-III等。其中,Android和嵌入式Linux是免费且公开源代码的,μC/OS-III是公开源代码的。
  Android系统是基于Linux内核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严格地说是借用了Linux内核硬件驱动和线程调度功能,增加了与用户界面相关的应用程序设计框架和系统库。有些专家认为Android不过是类似于QT的用户界面程序。的确,Android在用户界面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其特色在于优化了图形显示技术并专门设计了图标。由于从程序员的角度出发,Android系统向应用程序提供了完备的系统调用、进程管理与进程通信以及应用程序开发接口等,因此,Android系统普遍被认可为嵌入式操作系统,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用户和程序员的青睐。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公开了源代码且可免费使用,并且其应用程序开发环境也是免费的。
  本书基于Google推出的AndroidStudio集成开发软件,根据Android系统和应用软件(APP)设计技术的进展情况,阐述Android应用程序设计的最新原理与技术。全书共9章。
  第1章为“概述”,介绍Android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系统结构,并详细讲述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集成开发环境Eclipse和Android应用程序设计的集成开发环境AndroidStudio。
  第2章为“Java语言”,介绍Java语言的语法和数据结构,深入讲解Java类、内部类和事件方法等概念。由于Android应用程序采用Java语言编写,因此,这一章的内容可使没有接触过Java语言的读者快速入门。
  第3章为“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介绍HelloWorld工程及其结构,详细讲述HelloWorld工程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程序框架的基本组成,并分析Activity(活动界面)的生命周期。
  第4章为“单用户界面应用设计”,讲述Activity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详细讲解应用程序布局方法和Android系统常用控件的种类及其使用方法。通过“计算器”工程深入分析单用户界面程序设计的特点。
  第5章为“多用户界面应用设计”,介绍Intent的概念和不同界面间的数据通信方法。与单用户界面程序相比,多用户界面程序需要进行界面间的数据通信,包括对话框与Activity之间、菜单与Activity之间以及两个Activity之间的数据通信,借助于内部类或Intent对象可实现这些通信方法。
  第6章为“数据访问技术”,介绍Android系统的4种数据存储与访问方式,即SharedPreferences文件访问、流文件操作、SQLite关系数据库和ContentProvider(内容提供者)等,并通过实例对比这4种方式的异同点。其中,ContentProvider可实现不同应用程序间的数据共享与通信。
  第7章为“图形与动画”,详细讲述借助于View类和SurfaceView类进行图形绘制和动画设计的方法,介绍图形绘制的应用程序框架,阐述三种动画方式,即定时器动画、渐变动画和帧切换动画。
  第8章为“多媒体技术”,介绍借助于MediaPlayer类播放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的方法,并介绍Service(服务)的程序设计方法。
  第9章为“通信应用技术”,详细介绍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进行短信通信的程序设计方法,本章工程的执行需要借助于真实的Android智能手机而非Android模拟器。
  本书用于课内教学,建议理论学时为48,课内与课外实验学时为96。本书的特色在于Android应用程序设计原理讲解透彻,语言通俗易懂,程序实例丰富且具有代表性。书中全部工程实例的代码是完整的,可在学习和录入代码的过程中,体会到Android移动开发的乐趣,并试着对已有工程进行功能扩展和创新。本书实例代码约2.5GB,可以在百度云盘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ciMOs2密码:di67)。
  特别强调的是:本书中的一些图像和音视频素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相关公司所有,书中引用的这些素材仅用于教学和研究。同时,作者保留其余内容的所有权利。
  最后,感谢江西财经大学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唐颖军博士、陈滨博士和廖汉程博士等专家学者对本书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感谢研究生侯文刚、李雪倩和张琼阅读本书的初稿并订正了一些错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