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技术安保、巡逻、处置类警用机器人研究实践pdf下载pdf下载

智能机器人技术安保、巡逻、处置类警用机器人研究实践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本篇主要提供智能机器人技术安保、巡逻、处置类警用机器人研究实践pdf下载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自营官方旗舰店
出版时间:2020-12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警用机器人及其系统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是“云-网-端”架构理念在公安领域落地的装备形态。本书围绕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讲述了警用机器人实战应用技术,如安保机器人关键技术、巡逻机器人关键技术、处置机器人关键技术以及警用机器人指挥控制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机器人教学和科研的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1
11机器人环境建模技术1
111基于SLAM的环境建模1
112基于二维激光雷达的环境建模3
113基于三维激光雷达的环境建模9
12自主导航定位技术29
121基于激光地图的长期视觉-惯性定位29
122基于点、线特征的视觉定位35
123基于拓扑局部尺度地图的定位41
124机器人可行域检测45
125面向智能巡航的多传感器复合导航47
13机器人自主移动与作业技术51
131机器人自主移动技术51
132机器人自主作业技术58
14动态自组网技术62
141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63
142节点动态路由及协议64
143自组网节点研制及实验研究66
第2章智能机器人实战应用技术72
21基于深度学习的欠分辨率图像理解技术72
211图像理解技术概述72
212危险品比对数据库73
213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分类77
214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84
22基于全息感知融合的警用机器人侦查技术91
221智能机器人侦查技术概述91
222全息感知技术94
23基于类脑神经网络的视频数据处理技术99
231视图处理模型99
232描述内容处理模型104
233类不均衡应用的数据挖掘105
24危险评估模型的现场处置在线分类和目标定位技术111
241危险目标多尺度特征提取111
242基于危险评估模型的态势感知与估计114
243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116
第3章安保机器人关键技术124
31卡口安保机器人爆炸物自动检测技术124
311机器人爆炸物自动检测系统组成124
312机器人爆炸物自动检测子系统机械设计126
313基于ROS的软件设计128
32人体特征检测——语音识别技术132
321语音识别系统132
322语音识别实验134
33卡口安保机器人通信技术135
34道口综合检查机器人系统设计136
341系统工作场景设计136
342系统工作流程设计136
343系统硬件架构设计137
344系统软件架构设计138
35道口综合检查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理论研究138
351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138
352目标准确定位算法140
353基于Octree的障碍物建模与避碰140
354基于机器视觉的机械臂运动规划141
36道口综合检查机器人系统平台142
361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器142
362基于视觉伺服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142
363道口检查机器人系统144
364车辆多元特征识别率测试144
37动态环境下人车物多元特征取证技术145
371面向人员的多要素动态采集技术145
372面向车辆的多元特征取证技术160
38人机协同的目标跟踪与主动防控技术161
381人机协同的主动围捕路径规划技术161
382人机协同的目标跟踪与主动防控实验163第4章巡逻机器人关键技术169
41室外多路况巡逻机器人设计实现169
411室外多路况巡逻机器人平台总体设计169
412室外多路况巡逻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技术174
413室外多路况巡逻机器人后台系统设计182
414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典型警情识别技术188
42具有灵活操作能力的室内巡逻机器人平台研制194
421室内巡逻机器人移动平台与自主定位194
422室内巡逻机器人手眼系统的系统设计与集成196
43基于虚拟现实的智能巡视系统研制199
431基于虚拟现实的在线巡视系统集成199
432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201
433远程监控系统的虚拟现实模块设计203
434远程监控系统的匹配注册模块设计211
第5章处置机器人关键技术214
51腿足式多运动模态警用移动机器人设计214
511全肘式四足移动平台结构设计214
512电动力四足平台控制系统设计220
513机器人柔顺控制技术225
514机器人攀爬步态规划233
52应急处置移动平台研究238
521履带式移动平台238
522轮足式移动平台240
53处置机械臂设计249
531七轴机械臂的设计249
532液压驱动操作臂设计257
54处置机器人人机协作技术260
541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自主跟随技术260
542基于激光扫描仪的环境感知与自主跟随260
543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机器人跟随技术263
第6章警用机器人指挥控制技术268
61警用机器人需求与设计268
611警用机器人定义分类268
612警用机器人实战需求269
613警用机器人设计要求270
614警用机器人功能需求271
62警用机器人通信安全技术280
621警用机器人系统基本架构280
622警用机器人通信方式281
623警用机器人通信安全286
624机器人平台的安全架构287
63警用机器人平台技术295
631平台概述295
632设计原则295
633平台架构296
634平台功能301
635平台接口302
636平台容错系统305
637业务应用307
64警务知识图谱技术研究316
641警务知识图谱理论316
642警务知识图谱构建方法317
643知识图谱本体设计321
644机器人工作模式与图谱应用323
参考文献325

前言/序言

“十三五”以来,在《中国制造2025》及《“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战略规划的指引下,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智能化、数据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协同发力,这些创新成就重塑着社会生活,也推动着社会变革。在社会安全领域,公安部党委对公安科技进行了战略部署和科学布局,以公安大数据战略为指引,推动公安科技规划深入贯彻实施,实现重大项目研究快速推进,获得了警务新技术和警用新装备的长足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规划的引导支持和公安科技的前瞻建设,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在“十三五”期间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防控型警用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2017YFC0806500),团结协作国内23家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围绕安保、巡逻、处置等类型的警用机器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在智能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并将警用机器人系统应用于重大活动安保和公安一线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意义。
智能警用机器人及其系统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是“云-网-端”架构理念在公安领域落地的装备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警用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研究代表着公安科技的前进方向,机器人实战应用诠释了智慧警务的探索实践。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公安科技战略规划、助力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和智慧警务变革发展,将“向科技要警力、向装备要战斗力”的理念付诸实践,将“以机器换人力、以智能增效能”的理想变成现实,我们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防控型警用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研究成果,整理编撰本书,以期为公安机关、一线民警、警用机器人研究人员、机器人行业从业人员等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警用机器人的研究应用和行业发展。
本书共有6章。第1章围绕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讲述机器人环境建模技术、自主导航定位技术、机器人自主移动与作业技术和动态自组网技术等内容。第2章围绕智能机器人实战应用技术,讲述基于深度学习的欠分辨率图像理解技术、基于全息感知融合的警用机器人侦查技术、基于类脑神经网络的视频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危险评估模型的现场处置在线分类和目标定位技术等内容。第3章围绕安保机器人关键技术,讲述卡口安保机器人爆炸物自动检测技术、人体特征检测——语音识别技术、卡口安保机器人通信技术、道口综合检查机器人系统设计、道口综合检查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理论研究、道口综合检查机器人系统平台、动态环境下人车物多元特征取证技术以及人机协同的目标跟踪与主动防控技术等内容。第4章围绕巡逻机器人关键技术,讲述室外多路况巡逻机器人设计实现、具有灵活操作能力的室内巡逻机器人平台研制以及基于虚拟现实的智能巡视系统研制等内容。第5章围绕处置机器人关键技术,讲述腿足式多运动模态警用移动机器人设计、应急处置移动平台研究、处置机械臂设计以及处置机器人人机协作技术等内容。第6章围绕警用机器人指挥控制技术,讲述警用机器人需求与设计、警用机器人通信安全技术、警用机器人平台技术以及警务知识图谱技术研究等内容。
本书由“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防控型警用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2017YFC0806500)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公安部科技与信息化局予以指导,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牵头组织,赵杰、李剑、臧希主要负责,项目参与单位共同编著。本书第1章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等单位人员编写;第2章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单位人员编写;第3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湖南万为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人员编写;第4章由深圳创冠智能机器人集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人员编写;第5章由山东大学、上海智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人员编写;第6章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华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安卓智能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人员编写。航天八院八零二所、福建工程学院、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高新兴机器人有限公司、苏州博众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凌天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晶品特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提供了部分素材并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
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公安部相关业务局、北京市公安局等单位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项目咨询专家组、项目管理办公室、警用机器人工作专班的专家予以悉心指导,组成编委会并提出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等单位提供了大量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书中部分素材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个别图表摘自其中,未能一一注明,敬请谅解。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