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20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 出版时间:2017-01
  • 热度:4825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08:3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4-7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搜索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购买

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
曾用价 10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开本
作者 靖继鹏,张向先
装帧 平装
页数 284
字数 400
ISBN编码 9787030509291


内容介绍

本书共分十三章,内容包括信息生态理论基础、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信息生态位理论、信息生态链理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信息生态理论在社会网络、商务网站、企业信息化、信息组织和知识管理的应用,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的发展趋势等。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信息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1
1.2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6
1.3信息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
第2章信息生态学理论基础19
2.1生态学理论简述19
2.2信息生态学基础理论19
2.3信息生态系统要素20
2.4信息生态群落25
2.5信息生态学的研究方法38
第3章信息生态系统理论40
3.1信息生态系统的特性40
3.2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42
3.3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46
3.4信息生态系统的功能目标48
第4章信息生态位理论50
4.1信息生态位的概念与内涵50
4.2信息生态位的测度53
4.3信息生态位的优化策略59
第5章信息生态链理论63
5.1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与特征63
5.2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和类型66
5.3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70
5.4信息生态链的运行机制75
5.5信息生态链的效能分析77
第6章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85
6.1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85
6.2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逻辑模型87
6.3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解构与三元性91
6.4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96
第7章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105
7.1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105
7.2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要素109
7.3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架构114
7.4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119
7.5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评价126
第8章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评价133
8.1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的概述133
8.2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135
8.3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140
8.4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的配置与评价143
8.5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经营效益评价153
8.6案例分析161
第9章信息生态理论在社会网络中的应用171
9.1社会网络信息生态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171
9.2社会网络公共事件传播特征与驱动模式177
9.3社会网络公共事件信息生态链模型与优化185
9.4案例研究:微博公共事件信息生态链模型与优化策略194
9.5案例研究:基于可视化分析的微博信息生态系统公共事件驱动模式201
第10章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组织中的应用211
10.1信息组织理论与技术概述211
10.2信息生态系统结构与信息组织的关系216
10.3信息生态系统典型信息群落及其信息组织特征217
10.4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220
第11章信息生态理论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225
11.1信息生态系统下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提出225
11.2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226
11.3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28
11.4研究结论232
第12章信息生态理论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评价中的应用233
12.1信息生态理论在企业门户网站建设和评价中的应用233
12.2信息生态理论在企业WAP网站中的应用241
12.3信息生态理论在企业信息生态系统评价中的应用248
第13章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的发展趋势254
13.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254
13.2国外论文的统计分析255
13.3国内论文的统计分析260
13.4文献对比分析264
13.5国内外研究主题分析266
13.6信息生态研究发展趋势268
参考文献269

在线试读

第1章 绪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学者们在研究如何使人与信息、信息环境之间得到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同时,一门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关系的新兴学科——信息生态学开始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信息生态是指信息人与其周围信息环境的相互关系,即涉及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 ecology)是一门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学科,是信息科学与生态科学相互交叉而出现的全新的研究领域,其目的在于利用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对人、信息、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考察与分析,对信息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调控,解决信息生态失调现象,进而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有序。研究信息生态学对构建和谐社会,加速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以及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 信息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1.1.1 信息生态学的产生背景
信息科学发展到今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日趋深入,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却出现了诸多矛盾与问题。怎样使人与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得到协调和持续发展,是信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使命。
1. 实践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生存环境及发展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然而目前在信息量暴增的同时,人类获取、吸收、消化信息的能力却在不断下降。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侵犯、信息垄断、信息贫困、数字鸿沟等日益恶化的信息环境不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企业生产、政府决策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信息生态学的提出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信息生态系统视角对信息科学组织和高效利用以及如何对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物质和能源科学置换的目的,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生态学把人类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环境因素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避免了系统内人、信息、信息环境的相互分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突出,信息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2. 学科背景
信息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成果为信息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与方法,而信息技术的进步则为生态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1)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信息需求
近20 年来,生态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体现在:①复杂化和综合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日益增强,各种生态问题相互交织,各种生态危机层出不穷,生态学研究日趋复杂化和综合化。②长期化和全球化。过去那种有限空间尺度和短时间尺度的生态学研究已经难以解释当前日趋复杂和综合的生态环境现象和问题,进而要求进行长期的生态学定位和更大时空范围内的网络研究。为了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区域性或地球变暖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态学研究的视角也逐渐从有限的空间尺度扩展到区域和全球,诸多全球性的国际协作项目如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网络等也相继建立起来。③研究手段日益现代化。随着生态学研究问题的日趋复杂化和综合化以及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们希望借助数学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现状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利用地理信息和遥感等先进技术来监测和分析各种生态现象。④研究目的转向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已经开始从对生态系统的适应向对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转变。
(2)信息技术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信息生态学的技术核心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20 世纪70 年代微型计算机的面世特别是1975 年个人电脑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信息系统的自动化。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由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分布式数据库使信息系统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元数据的出现使得在因特网上科学查询信息成为可能,从而刺激了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必然结果。
1.1.2 信息生态学的发展
1. 国外信息生态学的发展情况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发源于20 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今只有50多年的历史。纵观国外信息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作者将之划分为两个阶段。
(1)第*阶段(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末期):信息生态学的初始研究阶段20世纪60 年代初期,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H.M.McLuhan)首次提出了媒介生态的概念,他从传播技术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中信息传播的媒介对文化产生的生态影响、媒介和信息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媒介即信息”“冷媒介和热媒介”及“地球村”等引人关注的观点。
1971 年,美国社会科学家威尼博格(G.M.Weinberg)出版了《计算机程序编写心理学》一书,从信息技术对社会伦理问题产生影响的角度,首先对信息生态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称为国外zui早涉足信息伦理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1975 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哲学系沃杰霍夫斯基教授创立了知识生态学,对知识、人类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初步构建了知识生态系统体系。1978 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者布鲁克斯(B.C.Brookes)对社会科学进行了研究,从计算机对社会影响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技术在社会与组织变革中的作用。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由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涉及信息生态学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发表及出版了一些论文和专著,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媒介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信息生态学的理念和观点,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也没有独立成为一个学科,且很少涉及信息生态学的应用与实践问题。
(2)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期至今):信息生态学的发展阶段1989 年,德国学者拉斐尔·卡普罗(R.Capurro)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信息与质量”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信息生态学进展》(Towards an Information Ecology),这是zui早正式提出“信息生态学”概念的文献之一,他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讨论了信息污染、信息平衡、信息富有社会与信息贫乏社会之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1995 年,美国学者大卫·阿什德(D.L.Atheide)出版的《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An Ecology of Communication:Cultural Formats of Control)一书系统地研究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探讨了信息技术及其范式与政治、文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强调要确立媒介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价值观和资源观,构建正确的信息传播与消费模式,进而确保媒介生态的总体平衡和良性循环。1997 年,备受国内学者推崇的美国学者托马斯·达文波特(T.H.Davenport)与劳伦斯·普鲁萨克(L.Prusak)在深入研究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观层次的信息生态学概念,他们认为信息生态学是指对组织内部信息利用方式产生影响的各个复杂问题采取整体的观点,显示在许多不同现象的相互作用时必须利用系统观来分析问题。1999 年,纳笛(B.A.Nardi)和欧戴(V.L.O’Day)合作撰写了《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对信息系统中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将信息生态系统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
进入21 世纪之后,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信息生态学的实践应用问题,利用信息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社交网站等网络环境中信息生态实践层面的诸多问题,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生态学的发展。2001 年,B.Detlor 秉承了托马斯·达文波特的观点,认为信息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组织中的员工、政治与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了信息生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2005 年,C.T Marsden 在《自由、开放或关闭——信息生态学的方法》一文中从政策等因素入手探讨了一个通过数字传输的、有效竞争的新媒体市场所需的关键结构变化,为信息生态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引。2006 年,Snijkers、Grafton 等深入地研究了电子政务的信息生态问题。2008 年,Finin等分析了如博客、维基、网上论坛等社会化媒体与网络社区的信息生态问题。2010 年,ZhuLing 等提出了“国家信息生态学”的观点,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考察一个国家和全球的电子商务发展活动和过程,从信息生态学视角提出了建议和对策。2014 年,Vasiliou 等将信息生态学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通过分析、构建信息流以理解“信息空间”中的合作学习活动;Eddy Brian 等运用信息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中的问题。
信息生态学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构建起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理论框架,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经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信息生态学的理论逐渐成熟,信息生态学的实践应用也日趋广泛。与此同时,学者们从其他学科视角出发也对信息生态学展开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总体而言,国外相关学者对信息生态学的讨论研究更注重于实践,即更多地关注于对其进行微观上的解释和应用。
2. 国内信息生态学的发展情况
国内信息生态学研究大约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与国外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总结国内信息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作者认为可以将之划分为3 个阶段。
(1)第*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初至2005 年):信息生态学研究的起步阶段
1990年,张新时院士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不过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态学领域,以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信息为研究对象,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建模并加以分析。1995 年,陈曙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调问题进行了探讨,据不完整分析,这是国内首篇从社会科学视角研究信息生态问题的文章。1996 年,陈曙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信息超载、信息垄断、信息侵犯、信息污染和信息综合症五个方面剖析了信息生态失调的基本形态,又从信息的生产和消费、信息的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民主和法制、信息的污染和净化以及信息生态的综合治理五个方面论述了与之相应的信息生态平衡。1998 年,李美娣对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功能和组成成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2000 年,谢立虹从信息生态学角度分析了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和信息管理手段。2001 年,蒋录全在国内首次应用信息生态学理论对企业信息生态模型进行了研究。2003 年,蒋录全出版了《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内第*本系统地研究信息生态问题的学术专著;2004 年,支庭荣出版了《大众传播生态学》一书,提出了大众传播生态管理的思想。
这一时期国内关注信息生态学的人数较少,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学者们主要运用思辨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探讨,研究主题有限,基本没有涉及信息生态学的实践应用。
(2)第二阶段(2006~2012 年):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发展阶段
随着信息生态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很多学者开始重视这一新兴领域,并对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链等信息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①对信息生态系统的研究。2006 年,娄策群探讨了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阐述了信息生态平衡的含义与表现,分析了信息生态平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庞海燕分析了数字化城市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信息生态问题。2009年,娄策群探讨了信息生态系统的进化问题。2011 年,谢会昌分析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转过程;李杨研究了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问题。2012 年,赵云合分析了政务信息生态系统的功能;张海涛、董微微构建了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并分析了其运行机制、配置与评价等问题。②对信息生态位的研究。2006 年,娄策群首次从理论上分析了“信息生态位”的内涵与外延、维度与宽度、重叠与分离、形成与变化等问题。2008 年,刘志峰等分析了信息生态位的基本原理并构建了模型。2010 年,张建坤构建了信息生态位的共生模型,分析了信息生态位的演化机理。2011 年,周承聪提出了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位的优化原则与方法。2012 年,张向先研究了商务网站信息生态位的测度方法。③对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圈)的研究。2006 年,程鹏阐释了“信息生态循环圈”的基本内涵并研究了信息生态循环圈的基本结构。2007 年,韩刚、覃正提出了“信息生态链”的概念;娄策群对信息生态链的内涵、本质和类型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又分析了信息生态链中信息流转的方式、模型与效率等问题。2008 年,慕静探讨了信息生态链的管理模式与对策问题。2010 年,李北伟分析了信息生态群落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机理。2011 年,张旭分析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提出了优化与管理对策。2012 年,张向先研究了商务网站信息生态链的运行机制;马捷研究了微博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杨小溪研究了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管理问题等。
在这一阶段,学术界开始对信息生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人数和发表论文数量都大幅增加,处于快速发展成长期。同时,相关学术会议的展开,也提高了学者们对信息生态研究的热情,大大加深了对信息生态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3)第三阶段(2013 年至今):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深化阶段
2013 年以来,信息生态学研究逐渐成为国内情报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信息生态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盛况。广大学者运用信息生态学理论分析各个行业具体的、微观的信息生态问题,从各个角度对社交网站/网络、电子商务网站/网络、政务网站/网络以及其他行业、领域的信息生态问题进行了广泛、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①社交网站/网络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研究。2014 年,瓮毓琦研究了微博等社交网络的信息生态问题。2015 年,李京蔚研究了微信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问题;宋拓、张文晓深入分析了微博信息生态链结构、运行机制、传播模式等问题并进行了仿真研究;孙悦以微信信息生态链为例对移动即时通信(mobile instant message,MIM)信息生态链及其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进行研究。②商务网站/网络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2014 年,冷晓彦分析了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许孝君研究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问题。2015 年,陈茫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生态系统演变与建设问题;张海涛从价值链视角分析了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的演进机理;刘原池研究了商务网站信息生态化水平的评价问题。③政务网站/网络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2013 年,赵云合探讨了政务信息生态链的功能。2014 年,赵云合、吴婷婷等对政务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链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陈凤娇研究了政务网络平台信息生态化程度测度、存在的缺陷及优化问题。2015 年,赵龙文、王涛等研究了政务网络环境中信息生态的演化及信息生态链中的可信云服务维度构建问题。④其他行业、领域的信息生态问题。齐燕研究了专利信息生态问题;肖钠研究了图书馆信息生态链的管理模式;杨大干探讨了临床实验室数字化信息生态圈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4 年娄策群等出版的《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书是目前zui为系统的阐述信息生态学的学术专著,该专著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生态系统基本理论、信息生态位理论、信息生态链理论、信息人共生理论、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理论、信息生态系统演进理论,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信息服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优化与运作等问题。
在这一阶段,信息生态学理论逐渐成熟并不断完善,信息生态学实践应用日益广泛,整体研究处于一个高峰时期,信息生态学研究进入深化阶段。同时,关于信息生态学的学术会议频繁召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种基金大力支持,都大大地提高了学者们研究信息生态学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信息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系统性和科学规范以及中国本土化策略分析方面略显不足,但是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信息生态问题的研究是信息伦理研究中一个基本和重要的问题,事实上国外的信息伦理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信息道德本身,而是从信息生态角度,解决信息道德环境问题。
1.2 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2.1 信息生态学的内涵
我国较早提出信息生态学概念的是生态学家张新时院士(1997)。他对信息生态学给出了如下定义:“信息生态学不仅具有信息科学的高科技与信息理论的优势,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生态学的传统理论,强调对人类、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生存攸关的问题的综合分析研究、模拟与预测,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与反馈作用。”卢剑波(2005)等在其著作中对信息生态学也下了类似的定义:“信息生态学是以现代系统理论、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水平来分析、处理日趋膨胀的试验和观测的生态学信息,寻求生态学系统整体水平的规律。”从这些早期提出的定义可以看出,zui初信息生态学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研究生态学的一门学科。
对于信息生态学的研究,更多社会科学学者关注的是从系统角度构建信息管理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