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这是 Theory of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继1976年由Wiley Interscience首次出版,并由Krieger Publisher 于1984年重新发行之后的第二版。第一版指出这一事实,即需要一种理论给无处不在的建模与仿真领域提供一定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尽管经过近四分之一个世纪,该领域已取得了很多进展,我们相信,今天比以往更需要一种广为接受的框架和理论基础。建模与仿真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仍然被分割,这给共享进展、重用其他学科的理念以及在多学科小组内协同工作带来困难。作为知识专门化的一种后果,领域内的条块分割比以往更严重,大家逐渐认识到,需要有能将学科知识片断综合为一体的“知识工作者”。建模与仿真——作为一种普遍的、与学科无关的活动——可以为这种知识工作提供关于概念和工具的框架。 自第一版以来,建模与仿真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但进展在不同领域间没有得到统一。一般意义上,得益于软件(如面向对象编程)和硬件(更快的处理器)技术的进步,模型构建和仿真执行已变得更容易和更快捷。然而,对困难的、基础性的问题,比如模型可信性(例如,校核、验证和模型族的一致性等)和互操作性(例如,资源库、组件重用和分辨率匹配等)等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不过,由于美国国防部在其承包商和部门范围内推行HLA标准,这些问题已走向前台,并成为中心问题。
在这一版本中,两名建模与仿真理论的主要贡献者与原书作者一起,对原版完全重新进行了修订。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致力于连续和离散建模与仿真范例的集成。另一个主题是分布式仿真及其对多模型组件中多形式体系共存的潜在支持能力。 尽管大部分素材是新的,但表述形式仍与第一版相同。全书主要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建模与仿真框架和主要的连续与离散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方法。这部分以非正式的方式,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观点,这是其他许多书所缺乏的,可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资料。 第二部分以严格的、多层次的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介绍性素材进行了回顾,接着深入研究了作为系统规范的模型,主要的系统规范形式体系及其集成,以及这些形式体系的仿真器,包括串行、并行和分布等形式。 第三部分讨论系统态射的基本功能,任何关于系统、模型和仿真器关联关系的声明,最终都须表述成它们同类的等价体或态射。对理想态射和近似态射问题均进行了讨论,并用于模型抽象和系统表述。对于后者,我们特别讨论了用DEVS(Discrete Event System Specification)形式体系来表述任意系统的问题,包括用其他离散事件和连续形式体系描述的系统。这一讨论的重要性源于两个方面——离散事件方法在高科技设计(例如,制造中的控制系统、通信、计算机)中的蓬勃应用和由HLA所催生的分布式仿真的发展,其中,离散事件与离散的消息交换相匹配。 第四部分继续讨论基于DEVS的建模与仿真理论,它是高科技系统设计方法学的基础。其中包含与分析用的其他形式体系的集成,以及系统实体结构/模型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用于研究多种设计方案并重用好的设计。书的结尾考虑了支持协同建模与仿真问题。 尽管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参考书使用,其结构安排使其也适于作为建模与仿真课程的研究生教材。作为教材,本书的一个优势是提供了开放的系统观点,从而减轻了与领域相关的商业仿真软件闭箱式和基于信心的方式所带来的局限性。否则学生将对闭箱中模型的可靠性和仿真器的正确性持更加怀疑的态度。根据经验,本书需辅以教学用建模与仿真软件,如DEVSJAVA(可以从arizona.edu网站获得)。其他关于仿真中的统计问题及仿真在特定领域的应用的书应作为背景资料。
我们建议可以从第四部分开始阅读或讲授,因为书的前面部分介绍的概念在最后的章节中得以应用,这样,学生可以很快认识到成功的设计需要这些新概念,并且有动力回头去学习那些提供了必备知识的章节。更可取的是,好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前后章节之间来回进行学习。 限于篇幅,我们没有将第一版中的所有素材包含进来。取舍的原则是根据当前理论的相关性是否在某领域内取得了重大进展,以及是否是一本书的必备部分。因此,主要省略的是原版第14和15章关于结构推理的讨论。我们希望下一次修订可以包含更多关于这些重要方向上的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