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STC系列KeilC工程实验》[2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STC系列KeilC工程实验

  • 出版时间:2017-10
  • 热度:1086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08:3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STC12系列Keil C工程实验》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模拟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数字电路的设计、Keil C语言的基础语法、产品原理图的设计和PCB制作、单片机的硬件程序开发、PC机端的应用程序开发。作为电子设计入门教材,该书从单片机实际项目要求出发,介绍了STC12C5A60S2系列51单片机,涉及实际项目开发中的所有环节,让学习者能够开发出demo(演示)级别的电子产品,能直接进入单片机应用项目实战环节。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STC12系列Keil C工程实验》内容丰富,代码完整,实用性强。具体内容安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力求做到从零基础开始学习。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单片机课程入门教材,也可作为毕业设计、电子设计竞赛等的参考书,还可作为成人教育、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的单片机开发实践课教材。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目前单片机与C语言的本科实验教材大多只是对单片机原理和C语言编程实现进行讲解,尽管有的还有配套视频,却没有按产品开发所需的技能进行培训。对于一个真实的单片机开发项目而言,要求的不仅是对单片机原理的学习和编程实现,还必须有产品、有实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级的产品。

本书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的系列教材,从本科增强型STC12系列单片机的实际教学和实验中总结而出,定稿前已经过几届学生的使用。作者在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资料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完善。本书内容分14章,第1章为模拟电路基础,介绍了晶体管和场效应管开关的应用方法,常用运算放大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数字电路中逻辑电平的定义。第2章为Keil C51程序设计基础,介绍了Keil C51的语法和常见的句式结构。第3章为STC12系列单片机存储器,主要介绍了STC12C5A60S2系列单片机的引脚、外设、存储器以及特殊功能寄存器。第4章为时钟、复位和低功耗,主要介绍了STC12增强型单片机的时钟源的使用,列出了单片机复位启动的种类以及低功耗的模式。第5章为单片机开发环境的搭建,主要介绍了在Windows平台下搭建STC12单片机开发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其中包括Keil C IDE的安装、USB转串口的使用以及HEX文件下载至单片机的方法。第6章为单片机的输入/输出,主要介绍了与I/O有关的特殊功能寄存器以及管脚模式的分类与配置,给出了5 V与3 V混合互连的方法和双向电平转换电路,最后列出了数码管显示的完整代码。第7章为中断系统与外部中断,首先介绍了单片机的中断系统与结构,然后给出了外部中断0和外部中断1的程序实例。第8章为定时器/计数器,给出了单片机内部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模式和初始值的计数,介绍了定时器溢出的查询方法和中断方法的应用程序。第9章为串口通信,主要介绍了串口的工作方式和波特率的计算方法。第10章为PCA与PWM,首先给出了与之有关的寄存器,然后介绍了4种工作模式的寄存器配置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程序例程。第11章为模/数转换与

数/模转换,首先介绍了ADC与DAC转换的主要参数以及各自的原理与方法,接着介绍了STC12系列单片机内部自带ADC的相关寄存器与使用方法。第12章为I2C总线协议与24WC02,主要介绍了I2C协议的时序与掉电存储24WC02的使用方法,接着介绍了STC12系列单片机内部自带的数据Flash即E2PROM的相关寄存器与使用方法。第13章为Altium Designer软件的使用,介绍了原理图、原理图库和PCB的生成,以及PCB库文件的新建与使用方法,完成了单片机最小系统板的制作,并简单介绍了常用封装名称和尺寸。第14章为利用VC#开发串口助手,主要介绍了利用Visual C# 开发Windows程序的方法,以串口调试助手为实例,给出了跨线程更改控件的方法。

本书主要由代少玉、吴兴林、宗靖国编写完成。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物理实验中心全体教师、兄弟院校和芯片厂商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本书有些内容也参考了互联网的帖子,在此对发帖人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感谢。

实验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长期任务,加之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业务水平有限,书中介绍的新方法、新观点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同行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

意见。

代少玉、吴兴林、宗靖国

2017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