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信息社会研究丛书:网络学术信息老化及应对管理》[4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信息社会研究丛书:网络学术信息老化及应对管理

  •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京东自营店
  • 出版时间:2014-03
  • 热度:10740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08:3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信息社会研究丛书:网络学术信息老化及应对管理》全书的创新之处在于:(1)系统地研究了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的跨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如网络传播理论、用户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有利于开拓信息计量研究新视角,同时从老化模型和指标的角度,指出历时老化研究和共时老化研究的区别与联系;(2)利用网络平台的特性,尝试把以往单纯从引文分析的角度研究传统正式交流学术信息老化,拓展到非正式交流学术信息领域,并借鉴引文分析的思想,把用户的评论视为博文价值的体现和传递,使用评论分析法对网络非正式交流学术信息老化进行研究;(3)自主开发了博客信息采集和内容提取工具SciNet,利用该软件可以采集博客页面及评论内容,并提取相关信息存储到数据库。

内页插图

目录

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与产业变革(代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网络学术信息概述
第二节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概述
第三节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的模型选择
第一节 数学模型的一般问题
第二节 数学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第四章 网络正式交流学术信息的老化研究——以网络期刊数据信息为例
第一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来源
第四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网络非正式交流学术信息的老化研究——以学术博客信息为例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数据获取和处理工具
第五节 数据统计和处理
第六节 数据分析
第七节 结论

第六章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的应对管理
第一节 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型
第二节 网络学术信息的管理策略
第三节 网络学术信息开发与利用策略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思考与展望

附录一 SciNet各个模块的源代码和注释文件
附录二 网络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
……

精彩书摘

  非正式交流过程是指由研究者自身来完成的交流过程,其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取决于信息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交流的内容是未经编码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占据人类知识的大部分,一般隐藏在人类的大脑中,难以用语言表达,因此没法通过正式交流过程获得。非正式交流比较迅速、时效性强,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模式固定,有着较长的出版周期,在信息传递方面也存在严重的时滞。同时相对于正式交流过程,其反馈速度快,连续性强,可以激发思维,引起联想,增加知识的积累。不过非正式交流的信息难以保存,给后来者的回溯检索带来难题。[40]普赖斯认为非正式交流过程具有重大意义,他指出那些对研究者可能有所帮助的信息中,约有80%是他在那些信息正式报道之前通过非正式交流渠道从其他研究者那里获得的,即通过参加会议、阅读预印本等其他一些手段获得的。他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把某一研究领域非正式的学术群体称为“无形学院”,即那些从正式的学术组织中派生出来的非正式交流群体。克兰教授在《无形学院》[41]一书中对这类研究者之间形成的交流系统即无形学院进行进一步明确,她把普赖斯关于无形学院的定义中所指的某一领域非正式交流群体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合作者组成的亚群体;另一类是由这些亚群体中的领袖人物通过非正式渠道组成的交流群体,克兰把后者称为无形学院。她认为无形学院把许多研究者联系在一起,使得交流更为方便。据哈尔伯特和阿克夫的调查显示,约有1/3的科学信息传递是通过非正式交流过程完成的。原美国国防部一情报官卡尔森在对国防部系统的工程师们获取科技情报的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工程师们为科研工作查找所需要的科技情报时,非正式渠道的情报是他们最先关注的,相比那些依赖于正式渠道的人来说,他们可获得更多的情报。[42]从学术交流的发展过程来看,非正式交流过程是学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科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在情报学领域内,非正式交流过程的概念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对它在信息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人们仍然是普遍认可的。但是正如米哈依洛夫所陈述的,“既然在定义上就是非正式的,就不可能成为特有的或严正的”。实际上,门泽尔和米哈依洛夫之后的科学交流理论对非正式交流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尤其是在以图书、期刊为核心的传统出版体系形成后,情报学界低估了非正式信息交流所发挥的作用和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非正式信息交流理论的发展远落后于正式信息交流理论。
  米哈依诺夫曾说过,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会给科学交流系统带来相应的变化。麦克卢汉认为,“传播样式的变化可以改变人们的感觉,可以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对媒体而言,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媒体本身,媒体的形式决定媒体的内容”[43]。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立在纸质科技文献出版物基础上的传统科学交流系统存在着诸多不便之处,这就需要重新整合传统的科学交流载体体系结构,提升某些科学交流渠道的地位,从而充分发挥科学信息交流系统的整体功能。
  ……

前言/序言

  所谓社会信息化,一般认为是指社会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推动下,信息资源广泛渗透应用到社会的诸多领域、行业、机构以及家庭,信息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社会化过程。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对国内外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特点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将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将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四化推进和发展作为对全球发展态势的总体评价。[1]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成为正在孕育新突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在引擎。而这种技术变革集中反映在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等领域,并无一例外地都显示出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特征。综观这些新发展和新变化,人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经济活动和社会现象正在呈现一些令人称奇的发展趋势,这就是信息大联动、平台大集群、流程大互通、产品大升级、计算大覆盖、办公大自由、行业大融合、跨界大协同、管理大整合,综合论之,是从分析和独立走向了互联与合成,原本互不关联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信息数据、平台管理、生产流程、产品功能、海量计算、媒体通讯、行业系统、政府管理,都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走向了“互联互通”。《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教授维克多一迈尔一舍恩伯格(Vektor Mayer-Schonberger)认为: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最根本性的转变,是我们的思维将从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2]本文试图对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中的社会各要素间互联的特征和相关性的新现象作一些归纳概括和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信息大联动
  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信息大联动,这种联动是信息技术对各领域行业的渗透和交互,是各类信息的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交叉汇聚、多点联动,是各类信息的深度智能化和网络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信息大联动成为当今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制造、农业、健康领域等正孕育着新的科技突破。在上述各领域中,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性原始创新,都会为新的科学体系建立打开空间,引发新的科学革命。以信息载体的人机互联为例,美国国防预研规划局研制的大脑控制机械手臂就是通过大脑植入微小芯片的手段,让大脑直接将指令传输给机械手臂,瞬间完成指定动作;而一项名为“阿凡达”的研究项目则用人脑远程控制机器人军团,实现让人类士兵用思维控制机器人参战、使真入远离战场的构想。[3]